史安斌:VR将推动新闻业在内容、业态、样式上的多重转向
随着VR逐步成为科技宠儿,“VR+”已成为各行各业追逐其脚步的狂走模式——VR+教育、VR+房产、VR+医疗、VR+影视......,新闻业作为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也难逃VR的“引力”。
近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史安斌发布文章表示,VR、AR两项技术或因其独特的传播体验等将推动传统新闻业在内容、业态、样式上的多重转向。
其文章写道(全文):
21世纪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传播史进入了以个人化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依赖于高科技的“第四纪”。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逐步演变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并且正在向基于“人工智能”的Web3.0时代迈进。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技术变革对传统新闻的理念范式和传媒业的运营模式都构成了巨大挑战和冲击。但辩证地看,这也是传统媒体运用“互联网+”模式实现跨越式融合的难得机遇。其中,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这两项全新的技术因其强大的复现功能、新颖的操作方式,独特的传播体验被国内外传媒机构竞相采用,从而推动传统新闻业在内容、业态、样式上的多重转向。
一、内容转向:从浅层叙事到深度内容。首先,新闻媒体采用VR技术,可以近乎完美且生动地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和“全貌”。受众可以借助于VR设备,亲身进入具体情境,在“宏大语境”中捕捉各类细节,进而深刻理解新闻事实。无论体积大小、面前或身后、头顶或脚下,360度范围内所有内容都尽在掌控,由此便可显著提升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AR技术则更进一步,当受众希望了解更多深层次内容时,只需要在移动终端上点开APP,“扫描”或“识别”一下,海量的背景信息、深度内容便会以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被“唤起”,以此增强用户的现实体验,延伸其感官功能和认知空间。甚至可以达到像《哈利波特》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魔法报刊”一般的神奇效果。
二、业态转向:从“各自为战”到“跨界融合”。VR和AR不仅能够驱动传统媒体机构迅速建立起“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平台,还有力推动了传统新闻业与新兴高科技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
2015年11月,《纽约时报》与谷歌公司合作,向报纸订户免费发放了一百多万份简易VR设备——硬纸眼镜。一方面,通过这种价格低廉的初级设备,使这种独特体验不局限于少数“技术控”和设备“发烧友”,为其未来更深入的VR应用奠定受众基础;另一方面,谷歌也借由《纽约时报》庞大的读者群,为自己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二、样式转向:从“线性+固化”到“沉浸+参与”。VR新闻的叙事逻辑是受众为中心。由《纽约时报》制作的VR纪录片“无家可归者”便是典型案例。用户戴上“头盔”式设备便可与片中的叙利亚难民们居于同一时空之内:飞机从头上呼啸掠过,用户与片中的难民一起循声仰望,看到数十个编织袋从天而降,用户不自觉地跟着人群一拥而上,争抢食物和药品。
而用户借助于AR技术,不仅可以亲身“沉浸”在新闻现场中,还可以多种方式参与新闻生产。用户可以基于实地扫描现实物体,随意为其添加自己的“增强信息图层”,并与他人共享。AR时代,用户不仅是新闻的读者和观众,更成为内容的“产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