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终极意义在于“造福于人”
正值两会召开,“人工智能”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不仅李彦宏等代表都提出了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提案,而且“人工智能”这个词第一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1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目前正与相关方面共同起草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规划,“估计两会以后很快就会和大家见面”。
这个规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环保事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应用。同时,国家要打好基础,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主要在基础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上下工夫。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必须是开放的,要有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建立开放的软件平台、开源的硬件平台,以及专业化的众创空间。
2017迎来“人工智能+”的春天。从2017 年开始的3-5 年将是大量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毕业、开始进入产业界的高峰时期,将为各行各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巨大机会。从产业来讲未来几年也是人工智能在金融、医疗、教育等大数据行业以及感知交互领域全面渗透的时期,我们将真正迎来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百花齐放的时代。安防、金融、医疗、汽车、教育、信息安全、零售等行业电子化程度较高、数据较集中且数据质量较高,因此在这些行业将会率先涌现大量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科技、产业的焦点之一,在我国也处于加速升温势头。国内不少高校建立了智能科学系,不少企业将其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舆论频送秋波,风投更是跃跃欲试。人工智能不但在科研上取得许多突破,产业化应用也已初现端倪。在这个当口,政府把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层面,可谓抓住了一次时代机遇。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人工智能最显著的特征,那可能是“智”,也就是可以替代部分脑力劳动的技术。然而,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要义却应该是“人”。科技史告诉人们,从长远来看,科技进步总会把社会带向一个光明的前程,但在某个具体时期,科技发展往往呈现为“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福祉,也可能造成“伤害”甚至“灾难”。
因此,当我们为“机器换人”而欢呼时,也决不能忘记人工智能的终极意义在于“造福于人”。有人说,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掌握了未来。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完整。准确地说,谁掌握了人工智能并造福于人,谁才掌握了未来。一切引导、推进、规范人工智能的规划、政策和举措,均应立足于社会福祉,把有利于改善民生,为民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主导的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应把“为了人”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目中有人”,不但在技术、产业层面,而且在价值、文化层面,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对于民间资本主导的人工智能项目,政府在引导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监管和调控职能,推动其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在解决交通拥堵、儿童走失、医疗卫生等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上优先发展、率先突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人工智能的终极意义在于“造福于人”!